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北侧,坐落着占地面积1045.8亩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被誉为“最早的中国”。作为夏朝都城所在地,这里是中国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
(相关资料图)
2023年5月1日傍晚,参观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我和朋友进入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走出博物馆东门,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北,跨过古伊洛河故道,行走大约700米后,来到宫城遗址区内。这里是二里头遗址的核心,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基址,四周有夯土墙,东西宽300米,南北长37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
1.七号建筑基址
这处建筑基址位于宫城南墙西段,跨建于城墙的建筑轴线上,建筑年代与宫城城墙相同。这里坐落于一号宫殿南大门的正前方,共同使用一条中轴线,形成宫城西路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2米,宽约11米。目前,在台基东部和中部发现三个柱础残件,推测总共有八个,相互间距约四米,建筑面阔为四间。因此,七号建筑基址可能是一号宫殿南门的门塾。
2.一号宫殿基址
这处建筑基址位于宫城西南部,乃宫城西路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坐落于一座大型夯土台基上,使用时间为二里头文化晚期。台基平面略呈正方形,东北部向内凹进一角,东西长约107米,南北宽约99米,面积约10000平方米。
这里的建筑由主体殿堂、宽阔庭院、正门门塾、四周围墙和廊庑等部分组成,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在台基北部,有长方形台,东西长约36米,南北宽约25米。根据柱洞判断,这里曾经是主体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
目前,普遍认为一号宫殿可能是当时统治者发布政令和举行祭祀活动的礼仪性建筑。同时,确立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基本原则:封闭独立,坐北朝南,主体殿堂处于高台上,小建筑大庭院的布局。
3.三号宫殿基址
这处宫殿基址位于宫城东部,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50米。这里的使用时间为二里头文化早期,被二号宫殿和四号宫殿基址叠压,无法全面发掘,难以恢复原貌。经过考古勘探,这里至少有三进院落,发现连间房屋、前廊、贵族墓葬和石砌水井等,可能是宗庙类建筑。
4.绿松石龙出土处
在三号宫殿基址的中院和南院内,发现贵族墓葬,呈东西向排列。目前,对这里的五座墓葬进行发掘,均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墓,墓坑底部多铺撒着朱砂,出土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原始瓷器、绿松石器、蚌饰和海贝等珍贵文物。著名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便出土于这里的02VM3墓葬中,此墓最接近三号宫殿建筑的中轴线,墓主人可能是管理宗庙的高级贵族。
5.二号宫殿基址
这处宫殿基址位于宫城东部偏北,依托宫城的东墙而建,乃东路建筑群的核心。这里的使用时间为二里头文化晚期,宫殿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3米,东西宽约58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
这里的建筑由主体殿堂、廊庑、围墙、门塾、庭院组成,布局规整,左右对称。在庭院中心偏北,坐落着主体殿堂,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3米,南北宽约13米。根据残留的木骨墙和廊柱柱础遗迹判断,殿堂面阔三间,四周回廊环绕。
在主体殿堂旁边,有两个较大的烧土坑,可能与“燎祭”或“庭燎”有关。在主体殿堂后方,与北墙之间,有一座大墓。据说,此墓可能埋葬着一位夏王。因此,这里可能是一座宗庙性质的建筑。
6.四号宫殿基址
这处宫殿基址位于宫城东部,坐落于二号宫殿的正前方,与二号宫殿在一条中轴线,共同构成宫城东路建筑群。这里的使用年代为二里头文化晚期,可能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目前,这里只发掘了北殿和东庑北段基址。其中,北殿为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庑为附属建筑,坐东朝西。
7.六号宫殿基址
这处宫殿基址位于宫城东北部,坐落在二号宫殿的北侧,修建于二里头文化末期,正值夏商王朝更替之际。这里的建筑由北殿、西庑、庭院、东围墙和南围墙组成,整体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这座建筑的布局没有中轴对称的特征,跟其他宫殿建筑区别很大。
从1959年开始,对二里头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宫城区、居民区、祭祀区、墓葬区、手工作坊区等。这里的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近年,对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现许多纵横交错的道路遗迹。在宫殿区南侧的大路上,发现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车辙之间的距离约为1米。由此可见,在二里头文化早期,中国已经出现双轮车。
在手工作坊区内,分布着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绿松石作坊、陶窑和制骨作坊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绿松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珍贵文物,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提供实物资料。
在落日的余晖中,迎着清爽的微风,经过一个多小时,我在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转了一大圈儿,基本到达了这里复原展示的所有遗迹点。漫步于“最早的中国”里,打卡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